引言
Arch算起来已经用了3年多了,是我使用最久的一款Linux发行版。现在换了Mac,Linux使用频率大幅下降,因此把Arch环境的安装以及配置记录下来以供参考。
//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安装脚本,因为硬件老变啊hhh还是针对性安装毕竟安心
安装计划
当前硬件
- GPU Intel I7-7700
- GPU VSUS NVIDIA GTX1070
- 机械硬盘 WD10EZEX 1T
- 固态硬盘 PLEXTOR M7VC 256G
- 内存 海盗船复仇者LPX DDR4 3000 16G
硬盘规划
由于主要打算用Linux跑神经网络,包含很多小文件,因此SSD全用来装Linux来加速文件存取。机械硬盘1T一半用来装Windows,一半用来做Linux额外存储空间(非
/home
)。
|
|
前期
准备
- Arch启动盘一枚 - 在官网和国内镜像站都能下,一般几百MB
- 网络环境 - 由于Arch滚动更新,新的系统组件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,因而需要相应网络环境(网线/WIFI)//当然也可以自己搭建本地库
- Arch Installation guide - 嗯,Arch的文档是最好的!
分区
一般分/Boot
、swap
和/
就行了,如果具有强迫性或者双硬盘的话可以分下/home
。MBR使用fdisk或者cfdisk,GPT使用gdisk或者cgdisk。
获取各盘区信息
对sda盘分区,记得给/boot
分区设ESP
类型
此时分区表如下
初始化
挂载
安装系统
选择镜像源
选一个看的顺眼的China镜像放前面即可
强制更新源
安装基础包
此时u盘启动镜像为/
,待安装系统为/mnt
,使用pacstrap
命令将基础系统装进/mnt
中
根据需要安装其他包
配置系统
生成fstab
生成fstab
文件,用以定义硬盘信息
进入系统
使用arch-chroot
进入系统
编辑时区信息
设置时区并设置硬件时钟
设置语言环境
选择/etc/locale.gen
文件中需要的语言环境,去除注释
我使用的是
- en_US.UTF-8 UTF-8
- zh_CN.UTF-8 UTF-8
- zh_TW.UTF-8 UTF-8
生成它们
写入默认语言配置
设置主机名
|
|
设置root密码
|
|
安装启动引导
安装Grub
安装Grub
引导(esp_mount
一般为 /boot
或/boot/EFI
)
使用os-prober
自动配置grub.cfg
新建用户
新建用户并设置密码
[可选]给wheel
组root
权限
桌面
xorg框架
|
|
显卡驱动(NVIDIA GTX1070)
慎重!
由于工作站主要任务是进行模型训练,因此采用私有驱动已获得最好的性能。日常使用的话采用开源驱动即可。
重启!
安装KDE Plasma桌面
由于配置充足,直接上KDE全家桶
启动sddm服务
###启动网络服务
基础软件安装
oh-my-zsh
|
|
字体
|
|
网络
由于net-tools曾属于base组后来被移除了,很多实用的网络工具都需要自己单独安装才可以使用
安装AUR包管理器
自行查看archwiki,我习惯用yaourt
安装视频播放器
|
|
安装网易云音乐
|
|
安装输入法
|
|
设置环境变量
后记
此时桌面效果如下图,可见GPU私有驱动已被完美安装,而且系统整体运行良好。(忽略乱入的i3wm)
更详细的配置见配置篇